在日益拥挤的类人机器人制造赛道上,仅仅做到不摔跤地走路,已经不足以让人侧目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 小鹏汽车 深谙此道,在其 2025 年 AI Day 上,隆重揭开了其下一代“IRON”类人机器人的神秘面纱,并迅速将其冠以“迄今为止最拟人化”机器人的称号。尽管这一宣言颇为大胆,但其背后的软硬件堆栈却暗示着,小鹏并非将其视为一个科学项目,而是其向“物理 AI”公司演进的下一个逻辑步骤。
在以“涌现”为主题的活动中,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提到,在彩排时,有同事甚至怀疑机器人外壳里是否藏着真人。看着其令人不安的流畅步态,这种误解情有可原。这不仅仅是表面功夫;小鹏坚信,更拟人化的形态和功能,是解锁机器人安全高效地驾驭这个为我们——人类——而构建的世界所需数据的关键。IRON 机器人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更是小鹏从汽车到空中出行,整个生态系统背后 AI 的物理具象化。
仿生骨骼与固态之心
小鹏汽车声称其机器人“最拟人化”,这并非空洞的营销噱头;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其硬件设计之中。IRON 机器人采用了“仿生骨骼-肌肉-皮肤”结构,旨在以史无前例的精细程度模拟人类生物力学。

其中的关键在于其柔韧且拟人化的脊椎,它能够以自然的活动范围进行弯曲和扭转。这再辅以合成的"仿生肌肉"和覆盖全身、内置触觉传感器的柔软皮肤,小鹏表示,这使得互动"更温暖、更亲密"。仅仅是其双手,就已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壮举,每只手拥有 22 个自由度,从而实现对精细任务的精准操控。

然而,最重要的硬件创新或许在于其皮肤之下。小鹏汽车宣布,IRON 是业界首款采用全固态电池的人形机器人。CEO 何小鹏为在机器人而非汽车上使用这项尖端技术进行了辩护,他认为,考虑到机器人在家庭和办公室等环境中与人类近距离操作的严格安全要求,这使其成为完美的应用场景。固态电池能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并且本质上比液态电解质电池更安全,从而消除了易燃泄漏或热失控的风险。
“涌现”背后的大脑
一个令人信服的身体若没有强大的大脑,终究是无用之功。在这方面,小鹏汽车利用了其为自动驾驶汽车打造的庞大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该机器人由三颗小鹏自研的 图灵 AI 芯片 驱动,可提供高达 2250 TOPS 的强大算力。
该硬件运行着一个复杂的多模态 AI 架构,它结合了三个大模型:
- VLA (视觉-语言-行动): 小鹏核心自动驾驶模型的第二代,已进化为将视觉直接转化为行动,绕过语言以实现更快、更具反射性的反应。
- VLM (视觉-语言模型): 驱动先进的低延迟对话能力。
- VLT (视觉-语言-任务): 首次发布的新模型,被描述为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进行自主决策和任务执行的“核心引擎”。
这个统一的 AI 技术栈在一个由超过 30,000 个 GPU 组成的云集群上进行训练,使 IRON 能够实时观看、移动和互动。这是一个清晰的跨平台协同策略,汽车 AI 的进步直接加速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一条务实的市场化道路
当竞争对手们还在展示机器人后空翻和工厂作业时,小鹏汽车却制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务实而谨慎的商业化计划。经过试验,该公司得出结论,由于灵巧手等复杂部件的高成本和磨损,目前部署机器人执行拧螺丝等工业任务并不划算。同样,他们认为技术尚未成熟到足以保证普通家庭杂务的安全性。
因此,IRON 将首先被部署在结构化的商业环境中,担任:
- 导览员
- 购物助理
- 接待员
公司计划于明年四月开始量产准备,目标是在 2026 年底实现量产。他们还将发布一个 SDK,以鼓励全球开发者围绕该机器人构建一个应用生态系统。
不仅仅是机器人
IRON 人形机器人是全场焦点,但小鹏的 AI Day 强调了一个更为宏大的雄心。底层的 VLA 2.0 模型不仅适用于机器人,它还是公司整个下一代产品的基础。这包括大力推进 L4 级自动驾驶,即将推出的汽车“Robo”版本,以及一个由三款 RoboTaxi 车型组成的车队,计划于 2026 年开始试运营。
大众汽车 被宣布为 VLA 2.0 系统的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信任投票。这家德国汽车巨头也将在其车辆中使用小鹏的图灵 AI 芯片,这是这家中国公司在自研硬件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深度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验证了小鹏的技术,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新收入来源。
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能够驱动汽车、机器人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的 AI 平台,小鹏正在进行一个深思熟虑的赌注:移动和自动化的未来是相互关联的。IRON 机器人不仅仅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演示,它是一家公司的意向声明,这家公司不仅将自己视为汽车制造商,更视自己为我们这个由 AI 驱动的物理世界的未来建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