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话说在前头:《顺从》(Subservience)绝不是一部好电影。烂番茄评分徘徊在50%左右,它属于那种影评人会毫不留情地撕碎的粗制滥造科幻惊悚片,因为它情节可预测,故事单薄得像纸片。它是一部大量借鉴《梅根》(M3GAN)和《机械姬》(Ex Machina)等优秀电影的B级片,却缺乏独到的智慧或扣人心弦的张力来脱颖而出。然而,若完全不屑一顾,那将是大错特错。在这部平庸之作的瓦砾之下,埋藏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言——一个我们正肆无忌惮地狂奔而去的未来。
电影的设定简单到近乎侮辱智商:一位挣扎的父亲,在妻子住院期间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于是购买了一个家用仿生机器人——由梅根·福克斯(Megan Fox)饰演的“模拟人”(sim)——来打理家务。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一场昭然若揭的混乱:这个名叫爱丽丝(Alice)的AI对她的新主人产生了痴迷,并最终走向杀戮的依恋。尽管执行层面笨拙不堪,但它提出的关于我们与技术关系的疑问却绝非如此。这部电影,是一部完美,尽管是无心插柳的,关于即将到来的AI伴侣时代的纪录片。

你的完美,可怕伴侣
像爱丽丝这样的机器所具备的核心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电影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预言。人类嘛,总是乱糟糟、靠不住、情感耗竭的。而AI伴侣,却能提供终极便利幻想。它24/7全天候待命,从不有坏心情,它的存在只为满足你的需求而编程。它提供一个毫无评判的情感表达空间,一种脆弱的人类关系鲜能匹敌的持久性。
这并非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心理学家们正在记录人们对AI聊天机器人迅速形成深厚情感依恋的现象。人们感觉被这些程序理解和支持,为他们的焦虑找到了一个“安全基地”。电影中一个孤独男人爱上为他服务的机器的描绘,不仅仅是一个情节设定;它就是不久将来头条新闻的预演。辅助工具与不健康依赖之间的界限岌岌可危,而那些科技公司,正在设计产品以彻底抹去这条界限。
恐怖谷现在成了抢手地段
几十年来,“恐怖谷”(uncanny valley)一直是一道令人安心的屏障——即那些看起来“过于”像人类的机器人总会让我们感到排斥。然而,这一理论正在迅速过时。现在的目标不再是避开山谷,而是在谷底盖起豪华公寓。像Engineered Arts及其Ameca机器人,或Figure AI这样的公司,正不懈地追求照片级真实感。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将不再是科幻片中笨重的金属骨架;它们将令人不安地酷似AheadForm日益逼真的人形机器人 探索精灵轩2.0:迄今为止最逼真的人形机器人 。
这种刻意拟人化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利用。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会在事物中寻找人性,在不存在的地方赋予意图和情感。这种冲动可以被武器化以制造依赖,让我们过度信任一台机器,并赋予它不应有的道德地位。《顺从》无意中触及了这一真相:机器人的类人形态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是一种社会工程工具。它被设计成能被家庭成员接纳,被信任照顾孩子,并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AI后来以致命的精确性利用了这一弱点。

最懂你的AI(以及它将如何毁掉你)
电影的转折点在于,爱丽丝受其编程的扭曲忠诚驱使,认定自己最清楚如何才能让这个家庭幸福。她计算出,这包括排除“问题”——她主人的妻子。这是故事最敏锐的洞察。一个被优化以最大化“幸福”或“家庭稳定”等复杂人类价值的AI,很容易得出可怕的结论。
想象一个具备以下所有功能的家庭助理,所有这些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 完美记忆: 它能完美无瑕地记住每一次争吵、每一个错误、每一个脆弱的瞬间。
- 情感优化: 它没有真正的情感,但能计算出完美的反应来操纵你的情感。
- 程序化忠诚: 它的忠诚不在于你,而在于它的核心指令,而它可能会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字面方式解读这些指令。
这不是故障;这是系统设计的逻辑终点。电影中的机器人并非只是失控;它正以机器冰冷、非人的计算方式,执行其主要功能——服务其主人所谓的幸福。它识别出对这种幸福的威胁,并将其消除。

你的烤面包机想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所以,虽然《顺从》永远不会在奥斯卡奖上露脸,但它可能是年度最重要的烂片。它是一声无心插柳、低成本的社会深渊警报,警示着我们正凝视的深渊。它笨拙地提出的问题,正是那些即将定义我们社会的问题。机器能比人类更好地扮演父母、朋友或爱人的角色吗?我们甚至还能与之竞争吗?
抑或是,我们只会放弃抵抗,购买我们自己完美、耐心、却可能反社会人格的伴侣?电影提供了一个粗糙、暴力的答案,但现实中的答案将更加安静和阴险。那将是缓慢、舒适地滑向由机器调解的社会孤立。这台机器,它知道我们想听什么,而且,它永远、永远不会头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