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这个喧嚣的赌场里,又一笔巨额筹码被推上了赌桌。软银集团,一家其投资策略有时像极了高科技版罗夏墨迹测验的公司,已宣布达成最终协议,将以区区53.75亿美元的“小钱”,鲸吞ABB有限公司的整个机器人业务。这可不是什么周二例行公事,而是自动化领域的一场地震,预示着礼貌竞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机器人“饥饿游戏”已然拉开帷幕,巨头们正为工业进化的下一阶段,疯狂巩固着自己的势力。
这笔交易预计在2026年中后期完成,当然,前提是能顺利通过那些“按部就班”的监管审批。届时,全球最老牌的工业机器人巨头之一,将被孙正义庞大的科技帝国收入囊中。软银付出的这笔钱,换来的是ABB在工业机械臂、移动机器人方面的强大产品组合,以及自动化软件和AI赋能机器视觉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这对ABB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胆的转向。此前,他们曾宣布计划剥离该部门。如今,他们却选择了彻底的现金退出,将这个由“关节手臂”构筑的王国钥匙,拱手交给了新的统治者。

熟悉的征服模式
如果这一举动让你感到似曾相识,那是因为我们以前就看过这出戏码。机器人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高风险的并购游乐场,无论是老牌巨头还是雄心勃勃的新贵,都可能被“一口吞下”,以服务于更大的战略目标。这与其说是购买产品,不如说是收购了整个技术生态系统、人才储备和市场准入权。
回顾一下近期机器人行业的整合历史,你会发现:
库卡事件:一场跨国联姻的波澜: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斥资数十亿欧元,发起了对德国机器人标志性企业库卡的收购。此举在欧洲引发了不小的经济焦虑。这笔交易清晰地表明,自动化军备竞赛已然全球化,中国企业正积极行动,以确保关键技术的掌控权。美的最终将库卡私有化,将其在工业领域的强大实力,融入了自身庞大的制造版图。
特斯拉的垂直整合野心:“造机器的机器”:同年,特斯拉收购了德国制造专家格罗曼工程公司,并将其更名为特斯拉格罗曼自动化。这笔收购可不是为了把机器人卖给别人,而是为了真正拥有那台“制造机器的机器”。埃隆·马斯克的目标很明确:通过将关键的自动化专业知识纳入内部,加速生产。这正是经典的垂直整合策略,旨在掌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这笔价值约1.35亿美元的交易,对于掌控其生产命运而言,可谓是相对“划算”的代价。
波士顿动力“舞步”:巨头间的轮转游戏:或许,没有哪家公司比波士顿动力更能说明高端机器人的战略价值了。这家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孵化产物,一路成长为病毒视频的宠儿,先是在2013年被谷歌收购,不料在2017年又被转手给了软银。2020年,软银又将该公司80%的控股权出售给了现代汽车集团,这笔交易对波士顿动力的估值高达11亿美元。每一位“主人”都有不同的愿景,从最初的“登月计划”式研究项目,到未来出行和物流帝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定位几经变迁。
终局之战:掌控一切
软银收购ABB机器人业务,完美契合了这一叙事主线。孙正义已将公司的下一个前沿领域,命名为“实体AI”(Physical AI),旨在推动先进人工智能与物理机械的深度融合。通过将ABB的工业实力纳入其投资组合——这其中还包括仓储自动化公司AutoStore的股份,以及此前对波士顿动力的所有权——软银正在为这一愿景搭建“硬件脊梁”。这是一场长期的豪赌,赌的是未来的经济权力,不仅在于软件,更在于那些能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智能机器。
这种无休止的整合,源于一个简单的真相:自动化不再是汽车装配线上的小众技术。它已成为从电子商务物流、电子产品制造,到医疗保健和农业等所有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那些拥有主导性机器人平台的公司,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卖的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生产资料本身。
随着这笔最新“超级交易”的尘埃落定,问题不再是未来是否会有更多收购,而是谁会是下一个目标。棋局已开,棋子正动,而那些仅存的独立玩家,看起来更像是诱人的收购目标,而非长期的竞争对手。在这场构建未来的竞赛中,巨头们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买”总比“造”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