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你以为全球的双足机器人已经多到可以塞满一部科幻大片时,又一个新面孔大摇大摆地登场了。隆重介绍,Figure AI的最新力作:Figure 03。在你翻白眼,嘀咕着“恐怖谷”效应之前,先等等。虽然人形机器人竞技场已经拥挤到需要发号排队了,但Figure 03并非靠花哨的后空翻来吸引眼球,它凭借的是那些微妙却又残酷实用的设计选择,这些可能才是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举足轻重的。
Figure AI由连续创业家Brett Adcock于2022年创立,他们可不是在捣鼓一个科学展览项目。Adcock曾创立Archer Aviation和Vettery,他汇集了一支由Boston Dynamics、Tesla和Google DeepMind等机器人巨头元老组成的团队。公司的既定使命是部署人形机器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且其“军火库”里装满了来自Jeff Bezos、Microsoft、NVIDIA和OpenAI等巨头的真金白银。这可不是什么车库创业公司;它从第一天起就是个重量级选手。

为真实世界而生,而非仅仅为了演示片
乍一看,Figure 03线条流畅。它不像“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业终结者”,更像是“Apple Store里的电器”。但重要的细节与其极简美学关系不大,更多在于其核心工程设计。该公司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专注于几个关键领域:其AI系统(昵称Helix)、家庭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至关重要的一点——大规模制造。
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实用。机器人全身覆盖着柔软的织物和多密度泡沫,以消除夹点,使其在“软乎乎”的人类周围活动时更加安全。它还比前代轻了9%,使其在杂乱的真实世界空间中更具机动性。
妙在髋部(和脚趾)
当Boston Dynamics的Atlas以跑酷惊艳四座时,Figure 03则专注于一种更微妙,但可以说更复杂的运动形式:高效地穿梭于人类空间。宣传视频中展示的流畅步态,比许多同类机器人更显自然。一个关键创新似乎在于髋部设计和增加了灵活的脚趾,这与Tesla的Optimus异曲同工。这使得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蹬地和落地,从而实现更好的平衡和更平稳的行走,这对于在除了完全平坦的实验室地板以外的任何地方移动都至关重要。
更智能的充电方式
机器人技术中最乏味、最不光鲜的问题之一就是充电。电线对于自主性来说简直是噩梦。Figure 03巧妙地通过无线感应充电解决了这个问题。机器人只需踏上嵌在支架中的充电垫,就能以2千瓦的功率获取电力,无需笨拙地插拔插头。这对于部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生活质量”提升功能,使机器人能够更自主地运行,并可能通过快速充电实现轮班工作,这对于其计划的5小时运行周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对未来的愿景
没有复杂的传感器套件,机器人就无法发挥作用,而Figure 03则配备了密密麻麻的摄像头。新的视觉系统拥有两倍的帧率,并且每个摄像头的视野比前代宽60%。但最巧妙的“花招”是直接将摄像头安装在手掌中。这使得机器人在执行操作任务时,能够获得近距离、第一人称的视角,解决了其自身手指可能遮挡头部摄像头视野的遮挡问题。这是一个简单而巧妙的解决方案,用于改进抓取和精细运动技能。
硬件背后的“大脑”是Helix,Figure的视觉-语言-动作AI模型。在与OpenAI的合作加持下,该系统旨在处理和推理语言,使其能够理解口头指令并从观察人类中学习。这是创建“通用”机器人的关键,使其不局限于少数预编程任务。
人形机器人“饥饿游戏”
Figure 03并非独立存在。这个领域竞争激烈,Tesla的Optimus从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生产为目标而开发,而Boston Dynamics的Atlas仍然是动态运动无可争议的王者。然而,Figure似乎正在开辟一条务实的中庸之道。当Tesla专注于自己的工厂,Atlas更像一个研究平台时,Figure已经与BMW达成协议,将在汽车制造工厂部署其机器人。
该公司对可制造性的关注——从昂贵的CNC加工转向压铸和塑料注塑等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表明其有明确意图快速扩大生产规模。CEO Brett Adcock曾表示,其目标是每年生产多达12,000台,长期目标是在四年内生产100,000台机器人。
那么,Figure 03会是“那个”机器人吗?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从一段华丽的视频到成千上万台可靠地工作10小时的机器,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通过专注于那些“不性感”的实际问题——比如充电、安全和可制造性——Figure AI正在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它不仅仅是在制造另一个演示品。它正在制造一个产品。而在残酷的机器人世界里,这可能才是最聪明的“花招”。